华为余承东说:“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关键是智能化。”
长安朱华荣不止一次强调:“新能源汽车只是序章,数智汽车才是真正的未来。”
比亚迪王传福早在2021年就断定:“电动化的下半场是智能化。”
......
当2024年迈入四季度决战,智能化早已成替代电动化成为新的行业关注焦点,“如何跑赢智能化下半场”也成为国内外车企新的核心课题。正是智能化的无限想象力,让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依然充斥着“乾坤未定,你我皆黑马”的火药味儿,即便强如比亚迪,怎么在“下半场”中保持竞争优势呢。
实际上,当王传福公开挑明“整车智能,才是真智能”时,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和积累便已不容小觑。
前瞻布局,研发筑底
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国内外用户大多对比亚迪刀片电池、易三方、易四方等核心三点技术印象深刻,却忽略了璇玑架构、DiPilot +数字序列和天神之眼智驾接连推出背后,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前瞻布局与海量投入。
对于研发投入,比亚迪从未“手软”。
从2011年至今的14年里,比亚迪有13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,有时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数倍。截至目前,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近1500亿,远超归母净利规模。这意味着,比亚迪将从市场上获得的收益全部投入到了新技术上,甚至还“自掏腰包”超额投入。
难以想象的研发投入规模,是比亚迪能够三电领域打造出刀片电池、易三方、易四方等核心技术的重要前提,也是比亚迪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打磨出秦、汉、宋、腾势D9等经典车型的核心所在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研发到产出的时间线来看,当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傲视群雄的竞争优势,绝非近两年投入的结果。可在近两年,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仍在暴涨,再结合王传福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,比亚迪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,我们很难不去联想比亚迪未来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成果。
先来看研发投入规模。2023年,比亚迪研发投入399.18亿元,同比增长97.39%,几乎翻倍,而且是2019年的近5倍。相比“新能源汽车市场鲶鱼”特斯拉,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要多出111.8亿元,在2022年,比亚迪的投入还是186.5亿元,低于特斯拉25.6亿元,研发投入的增幅也足见比亚迪赶超决心。
今年前三季度,比亚迪研发支出同比增长33.6%至333.19亿元,远超同期231.92亿元的扣非净利润。与主流上市车企相比,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也远高于特斯拉(约人民币231亿),几乎等于长城、理想、吉利、长安之和。即便是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,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就曾排名第一,名符其实的A股“研发之王”。
再来看当下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。在2024腾势汽车科技日上,比亚迪宣布持续加码智能驾驶,已自研车载计算平台,成立感知实验室、研发端到端大模型并自建超算中心。目前,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已经推出璇玑架构、DiPilot +数字序列和天神之眼智驾三大技术品牌,并在标准智驾平台和整车智能两大技术路线上形成全覆盖。
其中,比亚迪基于标准智驾平台与华为乾崑智驾达成合作。8月27日,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乾崑智驾在深圳签署合作协议,共同合作开发全球首个硬派专属智能驾驶方案。豹8将成为比亚迪旗下华为乾崑智驾首搭车型,新车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。
另外,比亚迪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“天神之眼”,横跨标准智驾平台和整车智能两大平台,并已在多款主力车型上量产搭载。如2025款宋L EV、腾势N7、2024款汉EV、2025款海豹、海狮07EV和仰望U8等,接下来,比亚迪旗下腾势N9、唐L等车型也将推出高阶智驾版本,在20万元价格区间实现高阶智驾普及。
可以看到,充分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有着十足的决胜智能化的底气。重点是,对于比亚迪来说,在20万元级产品普及智能化只是开始,让10万元级产品也能标配才是目标。
全链协同,智能普惠
2024年持续至今的车市价格战,早已让业内外看到了比亚迪远超同侪的成本控制实力。
众所周知,动力电池在一款纯电动汽车中的成本占比高达40%,动力电池成本直接影响整车市场定价。今年6月,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已徘徊在9万元/吨左右,相比2022年巅峰时的近60万元/吨明显下跌。正是在此背景下,比亚迪在年初高举“电比油低”的大旗,主力车型接连推出“荣耀版”,产品定价降幅最高达到5万元,让利于用户。
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将锂电池材料的价格浮动,快速转化为成本优势,核心在于垂直整合带来的超强降本增效能力。
早在2003年,比亚迪涉及汽车制造之初,便开始涉足产业链上下游,进行汽车模具的自研自产;当时比亚迪制造一套模具仅需8000万元,而一般自主车企都需要2亿元,成本差距可见一斑。时至2020年,随着弗迪动力、弗迪电池、弗迪视觉、弗迪科技和弗迪模具五大弗迪系公司的独立运营,宣告比亚迪在整车制造领域的垂直整合基本完成。
垂直整合给用户带来的不仅仅是购买成本的下降,还有用车体验的提升。核心三电技术突破带来的性能、舒适体验不再赘述,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比亚迪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——行业标配的12V“小电瓶”,比亚迪为用户标配磷酸铁锂电池,让用户彻底告别“搭电”的尴尬,这就是垂直整合与规模效应叠加的“威力”。
这一优势,将充分体现在比亚迪智能化上。
目前,比亚迪产能扩张基本告一段落,2023年财报中在建工程数量已出现大幅下滑;核心三电领域比亚迪也暂时形成优势,刚刚更新第五代DM技术,目前尚未有竞争对手能够赶超;接下来,智能化领域的垂直一体化将成为重点。
尽管目前小鹏汽车已将城市NOA下放至15万元以下车型,大疆智驾解决方案甚至能够匹配成本低廉的A00级车型,一度成本高企的激光雷达也开始成为20万元级新能源车型标配,但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垂直整合已基本成型,全栈自研的天神之眼智驾,就是全球首款完全由整车厂商自研、设计和生产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,甚至延伸到自制域控制器的铝制外壳。
以此为开端,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成本优势将是“恐怖”级别。因为规模效应与垂直整合的叠加,才是成本控制的终极手段,而规模恰恰是比亚迪实现低成本的天然优势。
今年前三季度,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274.79万辆,同比增长32.13%。麦肯锡曾对动力电池降本与销量规模之间作出测算,指出当汽车生产规模达150万辆,电池需求规模达到100Gwh,自研电池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,为车企降价抢市场提供支撑。未来,与智能化强相关的软硬件,自然也难以摆脱对规模的依赖。
完全能够预见的是,比亚迪正在推动智能化领域的垂直一体化,并将在不远的将来复刻在三电领域的成本优势。哪怕人人皆知新能源汽车的“下半场”是智能化,可智能化的关键不是单一的领先,而是领先过后的平权,能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,依然只有比亚迪。